唸書的目的是什麼? 為什麼要去上學? 師長最希望聽到的答案當然是: 吸取新知, 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然而在現實世界裡, 我們大多是為了獎狀, 為了獎品, 為了考上好學校, 為了以後有好工作而唸書, 等我們長大成人後, 反而對下一代有些不切實際的要求。
在 美國這個文化多元又貧富差距極大的國家, 學習態度和動機完全看情況而定, 大多數頂尖學生對知識有強烈渴望, 自動自發學習, 不需師長鞭策, 然而美國有更多學生對於學習毫無意願, 只想不勞而獲, 不但困擾學校, 還製造越來越多社會問題, 學校用盡各種方法仍無法改變現狀 , 於是一些匪夷所思的點子漸漸出現, 包括付錢請學生念書。
你沒看錯也沒有得老花眼, 美國的確有不少學校付錢給成績進步的學生, 甚至有學校付錢給不翹課不調皮搗蛋的學生, 這一切要從美國教育的城鄉差距說起。
美國最好的公立學校都在郊區, 在大城市裡上班的中產階級為了子女教育和生活品質通常選擇住郊區, 小孩就在郊區公立學校接受免費的高品質教育。再來是鄉下地區的學校, 雖然大部分鄉下學生的家長收入不如郊區家長, 純墣的公立學校也大多提供令人滿意的教育品質。
至 於大城市裡的公立學校就讓人不敢恭維了, 通常只有少數幾間能維持水準, 其餘的學校暴力肆虐, 學習成效低落, 例如芝加哥全市公立高中平均只有半數學生唸到畢業, 每年新進的高一學生只有百分之六會在二十五歲前拿到大學學歷。紐約市高中生不到四成準時畢業, 底特律更只有五分之一高中生拿到畢業證書。
用文具或禮品獎勵學生在美國各地早已行之有年, 卻完全無法打動許多學生的心, 不少大城市公校的學生到學校是為了玩樂, 打發時間和欺負同學, 要讓他們乖乖聽課寫作業, 盡學生該盡的本分, 得使出非常手段。哈佛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羅蘭富萊爾 (Roland Fryer Jr.) 一直有個付錢引誘學生念書的點子, 但金錢是否真能激發學生上進? 他想用科學化的實驗找出答案。
成功在民間籌到六百萬美金後, 富萊爾教授說 服了四個大城市的一百二十二所公立學校參與實驗, 不過在實驗正式開跑前已經遭各界炮轟。教師們首先發難, 重申好好唸書是學生的本分, 追求知識的渴望應發自內心, 用金錢賄賂學生的手段太下流。心理學家們也說, 為了報酬而學習無法持久, 創造力和想像力也難被激發。
然而對於已經病入膏肓的學校來說, 管他黑貓白貓, 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 再荒謬的方法都值得一試。
大城市公立學校的學生幾乎都來自貧民區, 絕大多數是黑人, 黑人孩童又七成以上非婚生, 爸爸不知去向媽媽沒工作的比比皆是, 他們生長在毒品氾濫犯罪肆虐的貧民區, 從沒想過用教育脫離貧困的可能性, 只夢想當足球明星或饒舌歌手, 夢做不成就去偷去搶, 甚至有許多少女為領社會福利而當起職業未婚媽媽。
因此, 大城市公校裡常看見無心上課的學生在走廊閒逛, 教室裡的學生也吵成一團, 老師卻不敢管教, 校內外更暴力事件頻傳, 校方得在大門口裝金屬探測器防學生帶刀槍上學。最可悲的是黑人學生的反用功文化, 好好唸書的黑人學生容易被其他黑人欺負排擠, 被貼上「想當白人」的標籤。
大城市的公立學校通常也有不少移民自拉丁美洲的西語裔, 這群學生的父母多數不諳英文, 教育程度偏低, 忙著兼差低薪工作, 因此西語裔學生的課業表現普遍不盡理想, 並缺乏學習動機。
這些嚴重問題由來已久, 提升學習成效刻不容緩, 因此參與計畫的校長們和富萊爾教授團隊都相當興奮, 希望能從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新答案。這個包含了一萬八千多名學生的大規模實驗於二零零七年正式展開。
用什麼方法? 效果如何? 請待下回分解~
(本文濃縮版同步刊登於七月號「親子天下雜誌」, 各大書店有售。)
公告版位
Make yourself at home
- Jul 31 Sat 2010 02:11
金錢萬能!? (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