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今年最受矚目的教育新聞不外乎是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大規模學測作弊醜聞, 經過長時間調查, 聯邦政府在七月正式對外公布結果, 亞特蘭大市一共有四十四間學校捲入醜聞, 一百七十八名校長和老師涉嫌以洩漏答案和修改答案卡等方式作弊。新聞一發佈, 立刻引起各界嘩然。

在七月底, 數千名來自全美各地的教師群集首府華盛頓, 參加一場名為「拯救學校 Save Our Schools的抗議活動, 許多教育學者專家前來聲援, 母親是老師的影星麥特戴蒙也現身並演講表達支持之意。筆者前往現場觀察, 對活動的熱烈印象深刻



這兩個發生在不同地區的事件有何關聯
? 這要從有教無類法案說起



美國的公校教育一直存在著巨大的學習鴻溝
, 中產階級以上學生的學業表現遠比貧窮學生好, 白人和亞裔學生的成就又遠高於黑人和西語裔學生,  為了縮小差距, 小布希總統在國會支持下於2002 年通過「有教無類 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

「有教無類」法案的核心架構是用標準化測驗評定學校的表現, 全國公校學生每年接受學力測驗, 各校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學生通過測驗, 且比例逐年提高, 2014 年百分之百通過率為最終目標, 每年通過率未達標準的學校得受監督和逞處, 最嚴重可以解散學校。



2014 年只剩下三年, 效果如何? 目前毫無證據顯示美國學生的程度明顯提升, 各階級各族群間的學習成效差距也完全沒有縮小, 更重要的是, 「有教無類」法案製造出許多反效果和後遺症。

首先, 各州自行設計的學力測驗有越來越簡化的趨勢, 通過率提升不等於學生實力進步, 完全是「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的結果。再者, 法案規定即使全校平均通過率達到標準, 黑人學生、西語裔學生、低收入戶學生或新移民學生任何一個族群的通過率低於標準, 整個學校仍被判定失敗, 像維吉尼亞州今年有近九成學生通過學測, 卻有高達六成公校被貼上失敗的標籤。

今日美國人口非常多元, 低收入戶和新移民不再侷限於特定地區, 越來越多公立學校面對嚴峻挑戰, 家長不諳英語、學生身心狀況不穩定、程度嚴重落後、缺乏學習動機、需要幫忙照顧眾多兄弟姊妹等等問題非常普遍諸多因素讓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校長老師們面對龐大的分數壓力苦不堪言。

歐巴馬總統在2009 年上任時允諾教育界一個全新的教育政策, 全國教師歡欣鼓舞, 期望理性改革把考試引導教學的歪風趕出教室, 讓老師能夠真正幫助弱勢學生, 不再用分數主導一切。然而總統讓大家失望透頂, 情況非但沒有改善, 反而每況愈下。



新任命的教育部長鄧肯(Arne Duncan)兩年多來從未嘗試修改有教無類法案, 反而推行一個極富爭議的新計畫, 這個名為「力爭上游 Race to the Top的計畫中最讓人質疑的部分有兩點

:

第一
, 要求各州各學區將學測分數和教師評鑑掛勾, 學生考得好, 老師應該接受紅利, 學生考得差, 老師得受懲處甚至開除。范德堡大學曾在田納西州公立學區進行實驗, 發現類似評鑑方式沒有正面效果, 充分的資源和教學相長的機會才是老師們最需要的



第二
, 要求各州降低特許學校設立門檻, 並用特許學校代替表現墊底的公立學校。史丹佛大學的大規模調查發現美國只有不到三成的特許學校比一般公立學校好, 將問題學生排拒門外以拉高平均成績更是特許學校常見做法。此外, 這類用公家經費私營的學校常有財務和人事問題, 經營者涉嫌自肥也時有所聞。

鄧肯知道力爭上游計畫不受歡迎, 推行阻力大, 便用聯邦經費當獎賞, 只要答應照他的計畫改革就有資格分到經費大餅。不少州長為了宣示改革教育決心, 更為了多爭取經費, 紛紛提出申請。各州的政策轉向和法令修改大都沒有專家參與, 完全是政客的決定, 基層教師的不滿與憤怒可想而知。


(本文同步刊登於親子天下雜誌, 各大書店有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