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那麼多講習, 看過那麼多老師, 美式理念和方法讓我的教學觀念煥然一新, 對於台灣老師那套教法頗不以為然。
在台灣不管教什麼科目, 似乎只需要把內容解釋清楚(會講笑話尤佳), 叫學生抄筆記, 然後帶著劃重點。
這時老師若能發揮通靈能力, 準確預測大考必出題, 必成校長家長視為至寶的名師。
接下來便是不斷做練習, 寫測驗卷, 每天三不五時來個小考。考得好有賞, 考不好重罰, 總之不管用什麼手段招式, 能讓學生考高分的一定是好老師, 誰管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
在美國的學校教書強調的就不會只有成績了。舉例來說, 英文老師上課時絕對不是帶全班了解課文, 講解作者的生平, 便要學生回家背註釋和翻譯, 準備隔天小考。
了解課文之餘, 老師運用各種閱讀技巧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 例如如何分析一篇故事中的角色性格, 如何將故事背景和現今社會或現實世界連結與比較, 如何根據線索預測故事結果, 如何將故事中畫面和情境用自己的話描繪出來等等, 有時甚至要學生化身成故事中的角色寫篇日記或獨白。
以上活動絕對是經由全班討論或小組合作來完成, 而不是讓學生獨立作業, 寫制式答案或回家問家長。這些技巧不僅幫助閱讀能力較差的學生更容易進入狀況, 也讓所有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 進而培養讀書的興趣, 而非只會啃教科書。
你能想像台灣的國文老師這樣教課文嗎?
再以數學課來說,了解理論比算得「快狠準」優先, 在教5+(-3) 這類的問題時, 老師先用兩種不同顏色的小塑膠片代表正與負, 以消去法得到答案2。
同時間每個學生拿著分配到塑膠片跟著老師一起做, 等全班都了解原理後才會教類似「正負得負」、「負負得正」的口訣。
我曾聽在美國大學部修過通識數學的台灣人取笑課程只有台灣高中程度, 教授還常常花大半節課的時間證明一個簡單理論, 明明只需要帶個公式就行。其實從這一點更不難看出, 美國的數學注重的是從小紮實地理解數字和運算原理, 不像台灣大都要求學生抄截徑, 用最短的時間找出正確答案即可。
概念清楚了之後, 學生一定有動手做和應用的機會。最需要實做的科目莫過於自然科學, 幸福的美國學生每上到新單元, 馬上有實驗課, 即使只是個簡單的觀念, 學生都有親自體驗的機會。
實驗課每星期至少一次, 每組二至四人, 確保每人都參與到; 所有器材及原料則一律由學校提供, 老師還不時秀一些酷炫的把戲來提昇學習效果。
印象最深的是上「密度」那天, 自然老師用瓦斯吹肥皂泡泡, 由於瓦斯密度比空氣低, 泡泡自然向上漂浮, 這時老師點火, 泡泡立刻化成一團火球, 瞬間消失無蹤, 學生看得大呼過癮。
我上國中那幾年, 每學期沒有超過三堂實驗課, 實驗課每組八到十人, 根本不可能讓每個學生參與整個過程, 不清楚的地方只能靠參考書和課本理解, 大部份理論完全是紙上談兵, 抽象又無趣。
跟日常生活習習相關的數學也有許多應用的機會, 例如學了機率的概念後, 學生必須根據老師給的規則以數字和字母組合, 設計一款自己的車牌, 並計算出車牌號碼有多少可能的選擇。學會如何計算稅率和折扣後, 學生拿著購物型錄和老師給的假想預算, 擬出聖誕節購物計劃, 全班還比賽看誰的計畫最合乎經濟效益。
文科方面如英文、社會科則是訓練學生在了解教科書之外, 有能力上網或在圖書館找到可靠有用的資訊, 整合組織以後, 以自己的生活經驗, 觀點和理解程度發表對特定主題的看法。這些能力不正是許多升學主義下長大的台灣大學生最欠缺的嗎?
相信大部分人跟我一樣, 習慣了灌食教學法多年後才恍然大悟, 原來「教學」兩字的意義可以如此廣泛 。 (待續)
(你是聯考制度或升學主義下有志不得伸的學生或老師嗎? 分享你的意見吧!)
Photo: 活潑有趣, 選擇眾多的教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