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古根漢在片中自述拍這部片的原因是他對自己住家附近的公立學校全都不滿意, 和很多其他選不到好學校念的家長一樣感到挫折, 因此決定拍紀錄片喚醒大眾對教育問題的重視。古根漢本身是私立名校布朗大學畢業, 毫無教育背景和經驗, 但是他很自信地認為身為父親, 他有資格談教育。

以上幾個人的共同點就是, 他們都出生至少中上階級, 家裡供他們讀私立高中, 接著念昂貴的長春藤大學, 他們沒有讀過貧民區裡真正爛的學校, 也沒有機會體驗成千上萬表現極好的公立學校, 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教育專業知識, 但是他們自認比誰都懂教育, 拯救美國教育捨我其誰, 而這群人正代表著美國目前教育改革的新面孔, 他們手握資源和權力, 為教育的未來掌舵





比爾蓋茲與導演戴維司古根漢

對於這群改革派來說
, 教育一點都不複雜, 公校教育的失敗起因於官僚和怠惰, 將商業經營模式套用在公立學校上一定會有神奇效果, 因此他們著迷於數字和競爭, 深信只要將學測分數仔細分析, 就能把好壞老師篩選出來, 進一步用這些分數來評鑑教師將爛老師辭退, 學生程度必然提升。特許學校的老師沒有工會保障, 雇主容易以各種理由開除, 受改革派青睞不難理解。

但是商業經營為了獲得最大利潤可以篩選客戶選擇高品質原物料並操作行銷手法, 一般公立學校則必須教育各種程度和背景的學生, 拿來跟企業相提並論實在荒唐。美國最大學區紐約市公立學校就是個絕佳的例子, 市長彭博找了一個毫無教育背景的前任檢察長擔任學區總長, 又花了數千萬元聘請商業顧問團指導學校管理, 將學區組織大改造, 八年來學生表現毫無進步。

教育學者不斷提出警告, 各州的學力測驗多有瑕疵, 每年一測難以測出學生程度, 加上很多不確定因素如學生身心狀況, 用學測分數審判學校和老師極為不智, 考試引導教學的情況更早已蔓延全國。多年來的研究也顯示家庭環境是影響學生成就的最大因素, 光靠學校不夠, 得從社區做起, 但是改革派充耳不聞, 等待超人整部片子裡只訪問了一位教授級的專家, 現身說法的現職教師也只有一位。



不像一般大城市裡公立學校以貧民為主, 絕大多數郊區學校的學生來自各式各樣的文化和家庭背景, 若以學生考試分數評鑑教學成果將造成另一種不公平。怎麼說呢?  對於很多較幸運孩子來說, 通過難度不高的學測簡直是小意思, 擔任他們的老師不需要擔心受怕, 但是同學區裡有另一群老師耐心教導著先天不足的孩子, 像是特教學生低收入家庭學生和新移民學生, 這些老師比其他老師辛苦兩三倍卻得不到相同的結果, 而這些特殊學生的表現正是政府和媒體關注的焦點, 對天天努力付出卻還被貼上待改進標籤的老師們來說情何以堪?

小布希時代的有教無類法案用標準化測驗審判學校功過, 早已引起教育界不滿, 無不希望歐巴馬帶來改變, 沒想到新的教育部長更迷信分數, 還要老師個人為學生的分數負責。高高在上的改革派成天發明新點子, 力量微弱的基層教師只能靠工會和學界發聲, 表達無奈和不滿, 但總是被改革派回嗆, 扣上拒絕改變現狀的大帽子



民意代表和新聞媒體則是改革派的幫兇。對民意代表來說
, 數字(如學測成績)是拿來誇耀政績最方便的工具, 對媒體記者來說, 公校問題已經拖了這麼多年, 有人提出突破性的構想就有新聞性, 值得大書特書, 激進改革的可行性他們不在乎, 等過幾年研究結果出爐再寫篇報導批評也不遲。

等待超人全片中唯一有資格談教育的是傑佛瑞坎拿達, 紐約哈林區貧民家庭生長的他拿到哈佛教育碩士後在家鄉創辦兩所服務窮人的特許學校, 成效不差, 但是導演沒有告訴觀眾, 坎達拿為了提高學習效果, 一手包辦了所有學生從幼兒時期的營養健康和學前教育, 還送優秀學生去迪士尼旅遊, 如此雄厚財力是靠他個人魅力向財團募款所得, 沒有任何公立學校辦的到, 導演用坎拿達的例子吹捧特許學校很不適當


Geoffrey Canada 傑佛瑞坎拿達

導演還在片中處處拿美國跟教育世界第一的芬蘭做比較, 嚴厲批評美國師資不如芬蘭
, 教育不出一流的學生, 卻忽略了美國的貧民和新移民人口比芬蘭高出許多的事實, 更沒有提醒觀眾芬蘭是福利制度建全的社會主義國家, 低收入戶學生受到良好照顧, 教師遇到的挑戰比美國少多了。

所謂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外人看美國的教育改革鬧劇很難不目瞪口呆。賺人熱淚的等待超人自詡為改革先鋒, 未來或許拿下幾個電影獎, 對美國教育其實毫無貢獻

(Update: 「等待超人後來並沒有入圍任何影展, 沒有受到任何獎項肯定, 評價很差)

(本文同步刊登於親子天下雜誌, 各大書店有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9) 人氣()